2007-06-28

打開前土城彈藥庫的秘密

前彈藥庫與消防池

 

 

 

打開土城前彈藥庫的秘密 2007.07.30

作者:周佳慧/ 都市改革組織 執行秘書


--我小時候就住在靠近高速公路旁的那個位置下,因為彈藥庫來就得搬走...這裡水溝和以前一樣清澈,小時候總是在那裡捉溪蝦來吃,現在也還有。到了晚上路旁草叢就會有螢火蟲飛來飛去,現在也是還有,要知道乾淨的土地才會有螢火蟲出現...(當地居民陳述)


抵達土城捷運站,穿越高架橋涵洞,僅5分 鐘的時間,綠地蔭林、溪溝潺潺、香氣怡然,大片土城僅存的處女地悠然現身;首次拜訪,打破了我對土城黃土紛飛的刻板想像。其間散落特殊形式建物,以及路旁 積水處的蝌蚪、四處飛翔各種鳥兒、點點停駐在草叢枝葉各式美麗蝶兒與各色蜻蜓,不是發出無法理解的悠揚旋律,就是靜悄悄,好似有不可奉告的秘密藏身與此(根據野鳥協會、蝴蝶協會、自然步道協會等調查研究,有許多瀕臨絕種的保育類動植物在此地孕育生長)

 

 

這裡是前國軍勤篤營區,也是目前俗稱的土城彈藥庫,位於土城市中央心臟地帶,前有市集鬧區集結行政中心,後有山林坡地,其中埤塘四怖,農家散落,同時並存多樣化生態物種,更有保育指標大冠鷲在此棲息。管制區總面積96公頃,是臺北市大安森林公園的3.6倍,美國紐約市中央公園的1/3。在解密以前,連住戶親友未攜帶身份證明也無法出入。

完整的農村地景在此區

 

如蝴蝶脫蛹蛻變,現在的美好也來自苦難的掙扎。彈藥庫於民國44年落地於土城現址時,原本居住於田園野地的農戶們,被政府將私人農地強制徵收,並指定為禁限建用地,居民被迫遷原居住地,移至紅線管制區內四處。當工業化政策犧牲了農民生活後而慘澹經 營,其間抗爭九次要求軍方開放土地管制,終於自民國90年起陸續開放此地區(共劃分三個區域);而工業化政策犧牲農民生活以致於慘澹經營,93年 起行政院農委會與土城市農會協助居民農業轉型為生態休閒「市民農園」,讓危機成為轉機,與因限禁建而留下彌足珍貴的生態棲息地的彈藥庫區域可說不謀而合, 讓居民於不景氣的生活中抓住一線生機,毅然決然投入積蓄,延續了以世居土地維生的農村傳統,為土城市市民的使用綠地面積,從51平方 公分(約一張椅子面積),多了96公頃的舒緩空間,提供台北縣市民提供了週休二日的好去處,更結合生態教育為國家棟梁的主人翁建立學習基礎的根基。

  此區內仍現存原始埤塘地景

 

然好景不常,951120日 蘇貞昌於擔任行政院長期間在媒體上宣布,同意臺北縣長周錫瑋提出土城看守所搬遷至前彈藥庫現址案,目前正辦理擴大都市計畫申請,作全面剷除式的開發,為不 知情的農民埋下未來安定生活的地雷,更代替大眾為自然宣告其生死。理由是:土城看守所現址妨礙了土城的發展,而前彈藥庫現址應藉此移除(2007,《我們的未來-臺北縣》文宣品,p.13)

 

土城市1/2都是山坡地的地理型態,自有其先天的優勢與條件,用1970年代缺乏基礎建設的建設觀念,來看待21世紀的綠色規劃趨勢,好比愚公移山不切實際。況且9412月《修訂臺北縣綜合計畫》指出此土城樹林地區應:


落實環境保育,建立與自然共榮的花園都市

再回溯82年《變更土城都市計畫(第二次通盤檢討)書》更清楚指出:


為因應本地區未來人口快速之成長及提昇環境品質,於原軍事禁建區(暫緩發展區)辦理整體規劃時,及於下次通盤檢討補足公園之不足。


如果說好的城市規劃方式,需要順應地理優勢,結合生態資源,並協助產業轉型,那麼「生態城市」便是土城都市計畫應該執行的主要策略,更因此凸顯出前土城彈藥庫現存豐富生態資源的重要性,以及土城作為生態城的發展潛力。

都市計畫與城市發展必須全盤衡量,並且注重公共利益的公平分配,而非犧牲誰的小我去完成遙不可及大我,去塑造某些在上位者或財團的利益。首先,土城看守所 的搬遷是否有其必要性?搬遷對大眾的影響為何?對公共政策的發展又為何?再來,將看守所搬遷至此,北縣府一直放出居民得利的煙霧彈,但事實是造就居民的利 益還是財團的利益?這樣的空間政策為的是土城人民的願景,還是只有少數幾人在黑箱裡應酬出來的願景?最後再問,若土城看守所等機關非搬遷不可,土城44.69%的閒置工業區(經濟部工業局90年統計資料)在此案上為何未納入考量範圍內?以上種種攸關民眾權益的問題,都是當政者需要細細思量的決策前提。

城市的美可以塑造,渾然天成使於自然的美無法以人工塑造,也無法被取代當你身歷其境時最初的感動,更不用說生態棲息地的重建可以挽回我們因為開發而傷害的物種。今年六月下旬起,洞庭湖水位上升,導致東方田鼠20億田鼠內遷城鎮, 由於生態環境失衡,田鼠肆無忌憚地大肆破壞當地經濟作物與生活環境,甚至影響到國家公園保護區。諸如此類重謀利而過度開發帶給人們的教訓,就是自然資源的消逝不復返,也將影響導致人類生存的危機;難道土城市民到時不會因為剷除式的開發,而造成公共安全的危險嗎?


如果還記得94年臺北縣縣長選戰,當時候選人為土城市綠地不足而開出的支票,以及,遠見雜誌《2007年縣市政績總體檢》臺北縣的調查結果,那麼,用土城彈藥庫整體環境的去留,來檢視與督促現任縣長空間政策的完善性吧!

 

延伸連結:看守土城愛綠聯盟

2007-06-23

[翻譯]Carl Ortwin Sauer:卡爾‧騷爾

卡爾‧騷爾(Dec. 24,1889-July 18,1975)為美國地理學家。出生於Warrenton, Missouri,1915年於芝加哥大學博士班畢業。1923年起擔任柏克萊加州大學擔任地理學教授至1957年榮譽退職,其間對於校內創設地理學研究所。他著名的一部作品是農業起源與消散(Agricultural Origins and Dispersals)(1952)。1927年卡爾‧騷爾寫了一篇文章"當前文化地理學的脈動(Recent Developments in Cultural Geography)",提及文化地景如何以"型態堆疊於自然地景"組成。

騷爾在踏入專業領域時,便是一位重度環境決定論者,是地理學的優勢理論。他提倡一種多樣地途徑稱之為"地景型態學"或"文化歷史學"。這涉及歸納人類長時間在地景中產生衝擊的事件。他倚重的人類學者阿佛瑞得‧克魯柏(Alfred Kroeber)的文化理論"超有機(superorganic)",為騷爾視文化為單一實體的催化劑(causal agent)騷爾拒絕實證主義,寧可以特殊主義與歷史主義理解世界。政治上來說,騷爾是保守主義,並表達關注於世界上現代資本主義與中央集權政府摧毀文化多樣性與環境健全的狀況。

退休後,騷爾的人文環境地理學學院發展為文化生態學學院。文化生態學保留了騷爾對地景與近代文化人類變異的興趣。但這否定了文化超自然理論,接受了實證主義方法論。

-----------------------------------------------------------

原文;來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Carl_O._Sauer

Carl Ortwin Sauer (December 24, 1889 – July 18, 1975) was an American geographer. He was born in Warrenton, Missouri and graduated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with a Ph.D. in 1915. Sauer was a professor of geography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from 1923 until becoming professor emeritus in 1957 and was instrumental in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the geography graduate school at Berkeley. One of his most well known works was Agricultural Origins and Dispersals (1952). In 1927, Carl Sauer wrote the article "Recent Developments in Cultural Geography," which brought up how cultural landscapes are made up of "the forms superimposed on the physical landscape."

Sauer was a fierce critic of 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 which was the prevailing theory in geography when he began his career. He proposed instead an approach variously called "landscape morphology" or "cultural history." This approach involved the inductive gathering of facts about the human impact on the landscape over time. He drew heavily on the "superorganic" theory of culture of anthropologist Alfred Kroeber, which saw culture as a causal agent sweeping individuals along with it. Sauer also rejected positivism, preferring particularist and historicist understandings of the world. Politically Sauer was a conservative, and expressed concern about the way that modern capitalism and centralized government were destroying the cultural diversity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of the world.

After his retirement, Sauer's school of human-environment geography developed into cultural ecology. Cultural ecology retained Sauer's interest in human modification of the landscape and pre-modern cultures. But it rejected the superorganic theory of culture and adopted positivist methodologies.

2007-06-16

十三行博物館

簡介:由專家學者搶救後成立的博物館
位於八里地方的十三博物館,源自1957年地質學者林 朝綮勘查命名為十三行遺址,接者由考古學者陸續發覺出具有代表性的文物,為史前1800~500年的台灣鐵器代表文化。1989~1992年間八里污水處 理廠將興建於遺址上,引起搶救熱潮。1992年文建會確立保留最精華面積。1995年中央各部分決議由污水處理廠撥地興建「十三行遺址文物陳列館」,1998年更名為十三行博物館並正式興建。

定位:結合地方博物館+生態博物館的經營概念
合八里左岸資源作為套裝遊程的規劃構想,提出「水岸‧社區‧博物館」社區總體營造計劃,以十三行博物館為核心,串聯區域內豐富多樣的遺 址古蹟、自然保留區、水岸景觀、歷史民俗、產業文化及公共設施等為重要資源,並以十三行文化意象為核心主軸貫穿全區,達到「生活」、「生產」、「生態」、 「生存」四生環境共生,及凝聚社區意識的發展目標。期待能帶動八里地區美麗的春天。(節自十三行博物館館長的話)



觀察:十三行博物館與周邊
朋友一向對博物館的工作有興趣,發現十三行博物館有職缺,邀我同他前往實地,討論博物館與社區之間的關係。除了三年前的舊地重遊產生新感受,瞭解十三行遺址的起源,也增進了我對博物館角色的認識。

從淡水乘船來到八里,渡船頭面貌已新:攤販被收編整齊,少了某種活力,多了整齊清爽;規劃至博物館的步道與自行車道上在綠蔭下往來不已;河岸邊親水設計吸引人們停駐岸邊,親子於河灘上玩泥。人潮與味道雖不比淡水岸邊,休閒品質卻大為提升,是值得推薦朋友前往的親水河岸一遊。

離開河岸,前往街道轉乘公車,沿路從密集的透天厝至大型砂石工廠,甚至品質不佳的住宅建案,視覺動線上很難想像有台灣創新的博物館先驅在此軸線上。周邊的自行車出租,咖啡館餐廳商家增加,未有都市設計準則把關的結果,相較之下有超現實之感。抵達後步行至入口處購票,100元台幣的票價,在本人所得基礎上,付這個錢是咬牙的,特別是於櫃臺前才得知未被有效宣傳,110元含船、公車票的一日票,感受更是深刻。

簡短的經歷,尚無法體會博物館與社區間的關係如何,。但可以發現前任館長林明美於任職期間,勤奮著作相關研究與論述,表明了將十三行博物館定位於在社區中的積極、進步的角色。除了推廣博物館教育外,也肩擔活化社區的責任,預期整合地資源,帶動八里週邊的無煙囪產業。或許紙上談兵階段要告一段落,準備要執行了,然而林明美館長已調職,能否堅持既定方位的計畫內容達成目標,得看後續發展。


延伸閱讀
十三行博物館導覽
十三行博物館
林明美(2006) 水岸、社區、博物館:十三行博物館與週邊總體營造。台北:台北縣立十三行博物館。
林明美(2006) 博物館有什麼價值。台北:台北縣立十三行博物館。